这个季节,连绵百里的红叶漫山遍野,美得让人挪不开眼!
吉林省蛟河市,早在3000年前,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、繁衍生息,而这里,从来都不缺少奇迹。
蛟河市黄松甸镇伟光村地界之内,有一座山,当地人称之为摩天岭。在其东侧是一片空地,因早晚温差大,气候条件特殊,成为了“黑木耳”的最佳生长地。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,这里的“黑木耳”产业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。
让当地人更为自豪的是,现在的黄松甸镇黑木耳,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,成为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也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讲不完、听不够的故事......
黑木耳
很幸运!我们来到蛟河市黄松甸镇时,恰逢采摘“秋耳”的时节。
街路两旁,随处可见栽种木耳的大棚和一段段等待采摘的黑木耳。
“今年木耳价格不错,卖到50(元)一斤不成问题。”一位农户摆弄着手中的黑木耳兴奋地说。
黄松甸镇地处长白山余脉,地势高寒,昼夜温差大,有着得天独厚的冷资源优势。独特的自然环境,也非常适合黑木耳、灵芝等食药用菌生长。
而在与当地农户的攀谈中,我们了解到,这里的黑木耳,迄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。
据记载,1933年,这里有一户崔姓人家,采用砍伐的柞木种植黑木耳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蛟河市开始大规模人工栽培黑木耳,历经“半人工栽培”“木段打眼接种”“木屑代料栽培”“室外全日光栽培”到技术革新,产业日趋成熟,木耳品质也呈现出“小黑厚硬脆纯”六大感官特点,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同类产品,畅销海内外。
说到当地黑木耳开始大批量的形成规模,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那是改革开放之初,整个东北大地,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在伟光村,村书记吴志孝向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老故事